从狭义来说,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尤其指学生对待课内课外学习的态度。它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上。从广义来说,学风则包括与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相关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还包括教风、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同时,还包括学校的学术风气和教师的治学态度等。
学风的内涵是学校领导在树立治校理念、教师教学与治学和学生求学过程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作风、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它包括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取的学习精神、刻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等,还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学风直接反映了学院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关系到学校信誉,甚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院学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就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自律、自强、诚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尊师重教,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如何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树立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存量的增加,而且也是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要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高效率获取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积极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各种挑战。
学风: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学思并重----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光学习知识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学习完善自己;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自己学习的内容、思考自己的行为。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两者不可偏废。孟子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主张深入地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要盲从。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
知与行的统一,是认识论、实践论的基本要求,也是讲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我们提倡的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知只有赋之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古人说:“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个富有远大抱负的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二是指要讲诚信,做一名言行合一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