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2025年4月16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内,智慧交通学院学生叶幸妮以铿锵之声诵读郁达夫《怀鲁迅》,当这句振聋发聩的语句响彻全场时,不少观众的眼眶已然湿润。这场以“典耀中华 赓续文脉”为主题的学校第十二届大学生经典诵读竞赛暨诗词讲解竞赛决赛,以青春之声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经典诵读: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作为学校延续12年的文化品牌活动,本届比赛吸引了全校300余名学子参与,最终14组选手入围决赛。在经典诵读赛场上,既有《出自蓟北门行》《赠卫八处士》等传统名篇的深情演绎,也有现代文学的创新解读。
俄罗斯留学生吴维塔的登场成为焦点。她一袭素色汉服,以略显生涩却饱含深情的语调诵读明代散文《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当这句承载着中国人含蓄情感的语句从外国学子口中流淌而出时,现场观众给以热烈掌声表达敬意。“归有光笔下的亲情让我想起家乡的祖母,虽然文化不同,但思念是相通的。”吴维塔赛后动情地说。

士官学院李泽平同学选择演绎《列子·汤问》中的《伯牙鼓琴》。他通过声调的高低起伏,再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并结合校园生活分享感悟:“就像我们开展协作训练时,团队成员的心有灵犀,正是现代版的‘知音’精神。”这种将经典与现实勾连的思考,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诗词讲解:传统与现代的智慧碰撞
在诗词讲解赛场,选手们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用多元视角诠释经典。轨道学院金格好同学以李商隐《锦瑟》为切入点,结合“Z世代”的时间焦虑症展开论述。“‘此情可待成追忆’不是对逝去的哀叹,而是提醒我们珍惜每个当下。”她以北斗科研团队青年工程师的奋斗故事为例,将千年诗韵转化为激励当代青年的精神力量,获得评委“既有思考深度,又有时代温度”的高度评价。
海运学院陈政宏同学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海洋强国战略结合,通过动态数据可视化展示我国港口建设成就。“‘想当年,金戈铁马’的豪情,正体现在当代航海人征服深蓝的壮举中。”这种“诗词+专业”的融合创新,展现出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交织。


十二年坚守:文化育人润物无声
自2013年创办以来,这项赛事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通过十二载深耕,学校构建起“课程浸润—社团实践—赛事锤炼”的育人链条:在课程建设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必修课;在实践平台方面,成立“国学社”等8个传统文化社团;在赛事活动方面,积极参与浙江省和国家的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让经典诵读从赛场走向社会,让诗词讲解从书本连接现实,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这种将文化基因注入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鲜活的“职教样本”。(通讯员 金祎 )
